這就是該國政府將所謂的「嬰兒補助金」增加三倍作為回應的原因。
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1980年代,晚婚、晚育、少生、優生,從而有計劃地控制人口,成為中國的基本國策。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死亡率恆定和零移民的國家人口仍然可以持續增長幾十年,即使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少於2.1個。
它反映了中國出生率的下降,過去六年間出生率一直在下降,達到每1000人只有6.77名新生兒的歷史最低點。預計在此期間,該地區的人口總數將翻一番,尼日利亞將成為地球上第四人口大國。1980年,中國出台獨生子女政策,目標很明確:將人口增長「歸零」。印度人口平均年齡比中國大約年輕10歲,因此育齡人口總數更多。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少於維持換代人口規模所需的數量。
因此,儘管每名女性生育數量急劇下降,但新生兒總數仍然多於死亡人數。印度人口預計將繼續增長,從2022年的14.17億增加到2030年的15.15億。近海最大鎮.商行經貿盛:外海大船可灣百餘隻的清領時期 2021年農曆的3月19至20日,我回到北港參加「北港迎媽祖」的金安瀾轎班會。
」「北港」已成為我們今天稱呼此地的名稱,而「笨港」則逐漸隱沒消逝在歷史之中。崇禎元年(1628),鄭芝龍受明朝招撫成為水師總兵「以台灣之笨港為基地,鎮制福建,於安海築安平鎮居守」,台灣為大明福建泉州府所管轄。等到1635年起,荷蘭殖民當局對外貿易開始穩定。1812年(嘉慶17年),住持僧浣衷,將宮名改為「朝天宮」,以紀念分靈自湄洲祖廟「朝天閣」。
乾隆6年(1741年)笨港建縣倉,可見糧產豐富甚至足以外銷,港口吞吐量一度凌駕於鹿港之上,俗稱「一府二笨三鹿港」。」 反觀北港,自從1628年鄭芝龍調回中國大陸後,幾乎進入了無政府狀態,對比一直以來作為行政中心的安平,其發展方向與速度自然不同,但是可以觀察到的是,笨港利用了自身的區位優勢(北港溪迂迴的偷渡區位、嘉南平原的中心區位)成為了繁榮的河港,且看下文。
」可見北港在台灣的開發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擁有一定的開發程度,並在清初時期皆已為人所熟知。1862年(同治初年)《臺灣府輿圖纂要》稱「笨港(即北港):距縣治西三十里,商旅輻輳,為海口要地。九年各縣廳再增設縣丞一員,諸羅縣馮盡善,始將縣丞署設於笨港,而將巡檢,移設於淡水港,以稽查地方及出入船隻。顏思齊建立之「十寨」 | 資料來源:雲林縣北港歷史街區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計畫 天啟五年(1625)鄭芝龍歸附顏思齊,童年9月顏思齊病逝,也就是說顏思齊在笨港僅僅領導了五年,爾後由鄭芝龍繼任領眾。
看到推估1803年前後北港溪的河道位置圖——此時分隔古笨港南、北街的北港溪,漸漸向東南移動,由於北港溪向南侵蝕的特性,導致許多原居於笨港南街的居民,紛紛越過北港溪,搬移至「笨港北街」生活,商業繁盛更勝以往,而「北港」之名逐漸取代了「笨港」的舊稱。明朝天啟元年(1621)顏思齊率眾自笨港登陸,建立「十寨」,此乃為笨港成為河港聚落之始。康熙33年(1694年)臨濟宗三十四世僧樹壁,自湄洲祖廟奉請媽祖神像入居北港(也就是北港朝天宮的祖媽金順盛),接著就是從小就能到背如流的「坐井媽祖」故事。數年後因福建旱災嚴重,福建巡撫求助鄭芝龍,鄭芝龍乃招饑民數萬人來台開墾——此為「外九庄」出現之始,自1625年到1628年,鄭芝龍共計領導笨港三年。
北港蓋在澎湖之東南,亦謂之台灣,天啟後皆為紅夷所據云《BBC Future》解答關於中國人口下降的五個關鍵問題,以及這對全球人口趨勢可能意味著什麼。
中國的生育率與其他國家相比如何? !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死亡率恆定和零移民的國家人口仍然可以持續增長幾十年,即使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少於2.1個。
「(這種情景)現在正在中國成為現實,但並沒有出現在世界其他地區,未來63年內不會在全球範圍內發生,」「人口問題」宣傳和傳播主管科利(Alistair Currie)說。人口增長一大部分將出現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預計從現在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將佔人口增長的一半以上。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印度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預計在此期間,該地區的人口總數將翻一番,尼日利亞將成為地球上第四人口大國。印度人口預計將繼續增長,從2022年的14.17億增加到2030年的15.15億。1964年(中國第二次人口普查,譯者註)以後再也沒有類似的普查,所以,(第三次人口普查的)結果會是怎樣,對所有人都是一個謎。
隨後幾年間,中國人口持續增長,不過並不是因為這個有爭議的政策失敗了,而是要歸結於一種反直覺效應(counterintuitive effect),即所謂的「人口慣性」。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社會政策系助理教授陳雙(Shuang Chen)認為,關注中國(人口)的絕對數字是沒有抓住重點,但她承認,從這個角度來看,下降可能對氣候變化有利。
根據人口普查結果,一些評論員甚至猜測這可能已經成為事實。同年10月,謎底揭曉了。
中國人口下降真的令人意外嗎?它將如何影響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BBC》 Future著眼五個關鍵問題,解讀這個故事。哪個國家有望超過中國成為人口第一大國? 聯合國2022年的報告還預測,2023年印度將超越鄰國中國、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1980年,中國出台獨生子女政策,目標很明確:將人口增長「歸零」。中國人口下降會影響對全球總人口的預測嗎? 聯合國2022年的《世界人口展望》報告預計,中國絕對人口將最早在2023年下降。這一切都取決於出生和死亡之間的時間差。與此同時,人們的壽命越來越長——2021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超過了美國。
還配備了500萬訓練有素的專職人員,他們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要認真清點每個家庭的成員。事實上,這個轉折點只是來得早了一些。
平均每兩秒鐘就有一名嬰兒在中國出生。凖備工作歷經多年,當局為這項任務特意購買了29台電腦——其中包括至少21台獲特殊豁免從美國進口的。
但是,在這個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如此明顯的變化將給未來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和影響。中國人口走勢的這一里程碑早已經被納入許多全球人口增長預測。
「但真正引起社會關注的是這對(人口)結構意味著什麼。對近期人口普查顯示的中國人口萎縮的預期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主要歸結為兩個因素:生育率居高不下,由於醫學進步死亡率也在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2年中國人口為14.118億,比2021年減少85萬人。
印度人口平均年齡比中國大約年輕10歲,因此育齡人口總數更多。在大多數國家,這通常在2.1左右,每名女性一個,她的伴侶一個,額外的0.1抵消夭折的嬰幼兒。
每名女性生育的孩子少於維持換代人口規模所需的數量。基於對中國人口將在2023年開始下降的預測以及對其他國家的預測,聯合國預計地球上的人口總數將繼續增加,到2030年達到85億,到2086年達到104億的峰值。
據信,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大流行期間生育率的下降和登記死亡人數略有增加可能在加速中國人口絕對數字下降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儘管人們早就預料到了這一點。其中,高生育率國家出生率將趨於緩和,低生育率的國家(出生率)將略有上升。